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评论
2025年07月15日

“从0到10”与“从10到0”

阅读量:19

■杨洁

今年3月,杨浦区发布《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聚焦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提出四方面23条具体举措。杨浦区将以构建全域创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全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北部重要支撑极。

■王子亮 摄

浦江两岸,热潮奔涌。7月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在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征程上,《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以系统的擘画、务实的举措,吹响了奋进的号角。

笔者关注到,《意见》提到,要提升创新效率,着眼科技创新全周期,坚持“从0到10”和“从10到0”相贯通,更好实现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

人们常用“0-1-10”来比喻科技创新的全周期。“从0到10”,是指取得源头创新后,将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于市场。如今反过来提出“从10到0”,在距离市场最近的地方谈科技创新,企业及创业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从0到10”和“从10到0”相贯通,这是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的客观需求,也是更好激发创新活力的具体落子。

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企业的“厚度”。创新企业竞相涌现,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高增长企业的基础。相较于招引成熟项目,或者为已成规模的品牌企业“锦上添花”,政府部门更应该从无到有培育初创企业,持续关心扶持早期企业,加大对“种子期”的投入。本次全会强调,要加强对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专心专注持续给予政策支持。这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战略眼光——既要保持定力与魄力,敢于涉足高风险、高价值的领域,抢占先机;又要保持战略敏捷,防止战略踏空,更好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科技创新,同样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密度”。这里的创新人才,不仅是单一身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更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一批创业者。他们不仅是坐在实验室里“搞发明”,还要能走进企业、走进应用场景,与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开展积极交流,优化技术发明,形成市场化产品。这样的“跨界”人才,方能洞悉市场真实需求,精准出题并解题。全会强调,要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搭建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等,帮助更多年轻人点燃创业激情,为“从10到0”夯实基础。

科技创新更离不开抢占前沿的“速度”。创新需要效率。当前,科技浪潮奔涌,技术熟化周期、成果转化周期、产品迭代周期都大幅缩短,许多领域“窗口期”转瞬即逝。“从种子长成大树”,企业成长不仅需要抢抓机遇,更涉及金融支持、政策服务、监管治理等诸多环节。在漫长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慢吞吞、笃悠悠”。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提升产学研用各环节的衔接耦合,才能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从毕业到创业,复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玉齐的生活仿佛从未发生变化。同样是从家到实验室的两点一线,同样研究着深耕多年的大模型。似乎唯一不同的,是工作地点从复旦大学,搬到了距离校园一街之隔的湾谷科技园。

淞沪路2005号,是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门牌号“2005”,正是江湾校区落成的年份。20年前,在高校因扩招和发展空间受限纷纷迁往郊区时,作为中心城区的杨浦硬是拿出新江湾1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复旦大学扩建发展提供新空间。

如今,江湾校区已汇聚先进材料、生命科学、物理学等一批重点理工类专业与实验室。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到江湾校区之间的区域,也已成为杨浦创新创业园区密集分布、延展成链的地带,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湾谷科技园等都在其中。

与孙玉齐相似,复志科技创始人封华,也是从复旦大学“背着书包”出来创业的。如今,复志科技已经做到了专业级3D打印领域的全球前三。时至今日,复旦大学的专家学者仍频繁光顾复志科技的实验室,与企业研发团队联合攻关。在封华看来,杨浦区“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的科创氛围,是企业在细分制造领域攀登高峰的不竭动力。

二十年来,杨浦区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发展战略,落实“一线工作法”部署,扎根园区、靠前服务,主动为区域创新主体排忧解难。这份坚守与实干,带来了显著成效——杨浦区从工业产值占全市五分之一,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占全市五分之一,实现历史性跨越,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今年3月,杨浦区发布《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聚焦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提出四方面23条具体举措。杨浦区将以构建全域创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全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北部重要支撑极。

科技创新,既要有从源头到大海的奔流,也要有从大海回溯源头的潮汐。当“从0到10”与“从10到0”进一步相贯通,或许“核爆点”就在奔涌与碰撞中孕育。

当前,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4.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已达1.8万亿元,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站在新的起点,在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征程上,上海必将继续为国担当、勇为尖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综合自《新民晚报》《解放日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